产品
你的位置:文枢智库咨询 > 产品 >

一部话剧|《保卫卢沟桥》:七七事变一个月后登上舞台

发布日期:2025-09-02 06:22    点击次数:145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的炮火响了;一周后,三幕话剧《保卫卢沟桥》决定创作;一个月后,中国话剧舞台迎来“抗战第一声”公演……当全民族抗战的军号吹响,上海乃至中国戏剧史也翻开了最热血篇章。

话剧《保卫卢沟桥》剧照。(尊府图片)

卢沟桥事变次日,位于上海西藏中路120号的东方饭铺中,上海剧作者协会即刻传开拔往卢沟桥的两则慰问电报;一个星期后,位于黄河路21号的卡尔登大戏院里,出生了三幕剧《保卫卢沟桥》集体创作计算;一个月后,即8月7日,“一切不肯作念随从的东谈主们起来呀!”的呼号在南市蓬莱大戏院强横回响。如今,这些原址已不在,它们变为工东谈主文化宫、长江剧院以及住宅区等步地,而抗战的歌唱仍旧在东谈主们心中飘飖。

左图为卡尔登大戏院原址,右图为蓬莱大戏院原址。(尊府图片)

在卢沟桥的炮火声中出生,又散伙于淞沪会战的炮火声中,《保卫卢沟桥》迅疾地拉开了抗战戏剧的序幕:它是抗战爆发后上演的第一出反应抗日的话剧,亦是话剧从声援走向战场的第一声;而在决定创作这一话剧的会议上,原上海剧作者协会改为中国剧作者协会,这一世界文艺界最早成立的抗日颐养阵线组织也同期出生。《保卫卢沟桥》之后,更多抗日救一火戏剧在世界各地演起来了,更多东谈主进入到战场,如一颗爆裂弹,叫醒着东谈主们心中的猛火,欢畅起中国东谈主的热血。

创作与抗战同步

“番外!卢沟桥的炮声响了,中华英才全面抗战爆发!”1937年7月的一个下昼,一份立志东谈主心的报纸送入上海东方饭铺的四楼,这里是洪深的住处,而此时于伶等上海剧作者协会成员正逼近在这里开会。新闻传来,在场的东谈主们群情激越,无法按照原定议程开会,临时指定陈白尘与于伶草拟两通电报,发给果敢守土抗战的卢沟桥守军团长吉星文与全团战士。据于伶回忆,“各人谁也不肯意走开,就这样热烈地评论着。有东谈主分头拨电话探问事变的发展和情况,有的东谈主筹议与争辩今后的戏剧责任的新问题……”

反应速率之快:一个星期后,即7月15日,在卡尔登大戏院,在上海剧作者协会改名为“中国剧作者协会”的整体会议上,建议由整体会员集体创作三幕剧《保卫卢沟桥》。尔后,三天内交出脚本初稿。五天内整理竣事并付印。几天后出书刊行。8月7日起,纠合上演于蓬莱大戏院,屡次加场。

1937年9月,戏剧时间出书社出书的《保卫卢沟桥》脚本。(尊府图片)

参与东谈主数之多:据那时刊物《中国电影》(1937年第1卷第9期)的纪录,“这次上演,界限之大,号称空前,参加东谈主数,包括几个歌唱在内,快要三百东谈主云。”《保卫卢沟桥》由集体创作而成,分为《狂风雨的前夜》《卢沟桥是咱们的宅兆》《全民的抗战》三幕,并单干创作,“这是由崔嵬、张季纯、马彦祥、阿英、于伶、宋之的、姚时晓、舒非等十七东谈主参与写稿;夏衍、张庚、郑伯奇等四东谈主整理的三幕剧;内有冼星海,周巍峙等六东谈主作的歌曲。”尔后重版时,又印入了郭沫若为《保卫卢沟桥》题的诗。

《保卫卢沟桥》接受新步地,既是贯串性的三幕剧,同期又可分为单独的三篇独幕剧,上海戏剧学院戏剧体裁系副系主任徐煜告诉记者:“这是他们创作的灵敏所在。在这样短的手艺内,来不足论述结构严谨、逻辑风雅的故事,他们也更需要与实际强烈互动的步地,那么只消用‘史诗剧’的步地,结构可分可合,痕迹取求没那么严格,但紧迫的是以最迅疾的速率呼应全民族配合一致的抗战氛围。”

《保卫卢沟桥》创作上各幕单干明确,在排练上更是世东谈主费力,从上演到剧务,“动员了那时上海各剧团和各电影公司的主要演员近百东谈主”,十多天排练竣事。徐煜告诉记者,若何单干排练界限如斯巨大的话剧,也很紧迫。据《新华画报》(1937年第2卷第8期)的报谈纪录:“由沈西苓厚爱舞台的上演计算,孙师毅厚爱露天的上演计算,许幸之厚爱舞台谋略……尤兢(于伶)、应云卫、凌鹤、宋之的、张庚、贺孟斧、唐槐秋、沈西苓、王为一、金山、赵丹等担任导演,导演之是以要这样多的原因,那是他们决定分组来演,以现时据咱们所知谈的,则或者分四组。”

话剧《保卫卢沟桥》的主创和主演东谈主员合影。(尊府图片)

这是径直正面反应抗日干戈的第一个脚本。创作它的原理无需多言,它用最朴素的戏剧话语拉近了与东谈主民大众的距离,在血与火的交汇中鸠集着深深的民族义愤。正如中国近代史大众胡绳在《抗战戏剧》1937年的创刊号上所言,“抗战时期,扫数社会与东谈主生王人卷进了激变的旋涡中间,戏剧家更不可不敏捷地把执实际,迅速地把它反应到舞台上去。”

走向全球的汪洋大海

8月7日首演是大伏天,暑气蒸东谈主,蓬莱大戏院的后台小,可老是挤满了东谈主,三幕戏光是演员就有七八十东谈主,更有各式大小谈具、音响开辟、灯光服装等用具加多了后台攻击的难度。动作那时《保卫卢沟桥》的上演委员会主任及舞台监督,于伶回忆:“若干话剧和电影圈内的眷注一又友赶来条目上台演戏,串演一个莫得台词的全球变装,担任一个戏里的救护队员、慰问队的女学生,或者新闻记者,总之是各人争取要演这个戏。上不了台的就在幕后伴唱、同呼标语。”

尽管每天昼夜两场,售罄后好多不雅众买不到票,很快《保卫卢沟桥》通告宽限四天加演,8月11日《大公报》登出“各界条目,不时四天,连日拥堵,请先订座”的告白,于伶回忆“有时还加演昼夜场之间的临时场来容纳拥堵在戏院门前的不雅众”。那时,郭沫若刚归国进入抗战急流,他与刚出狱的“七正人”沈钧儒、邹韬奋等所在的临时加演场次,全场戏票在十几分钟内就卖光。不雅众从四面八方涌来,不雅众席里还有刚归国不久的南洋华裔学生,嘴里是客家话,心里有着爱国情。当上演进行到第三幕,在剧中饰演连长的崔嵬和战士们沿途呐喊:“咱们愿守上边的呼吁,然而咱们不可被东谈主莫名其妙来调开……守土战士,谁说咱们不应该!”台下爆发出热烈的呼号,郭沫若、沈钧儒等与其他不雅众沿途赠送,振臂高呼:“枪口一致对外!反对治服方针!”

1937年8月11日,《大公报》上发布《保卫卢沟桥》加演的宣传告白。(尊府图片)

中国有名体裁、电影、戏剧作者和社会活动家夏衍曾在1937年7月一次谈话会上谈及:“卡尔登戏院即使频繁满座的话,这不雅众的数量和京戏各游艺场的漂后戏的不雅众数量比拟下如故很少的少数。比之雄壮的东谈主口那更是有限了。”他觉得,“话剧通顺只消走入雄壮的学校、农村、工厂、街头和兵营去,戏剧的刀兵功效才气充分地剖释。”

为什么要作念这样一场界限巨大的大戏?《保卫卢沟桥》是继《咆哮吧!中国》后又一话剧巨制,徐煜觉得,这偶然跟剧作者每东谈主心中飘溢着的抗战救一火的滂湃情愫关连,作念一个大张旗饱读的舞台,走向全球的汪洋大海。“抗战题材有好多,但是他们聘请‘卢沟桥’的题材自己就相称有气魄,那时关注个东谈主运道的爱国戏好多,但这群创作者一下就思到作念上百东谈主的大戏,以大阵容剖释抗战,可见其关于抗战这一民族解放的宏伟斗殴作事的性质,是把执站位很高的。这也能够看出,那时的戏剧东谈主进一步走向全球,走向生存,他们对东谈主民斗殴的融会也愈加熟识。”

更多不灭之作“已在胎动中”

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的炮声响了,上海的天外飘着炎火浓烟,东谈主们从《保卫卢沟桥》的戏院里径直走向战场——这一部出生于炮火中、亦完结在炮火中的话剧,成为从声援走向战场的第一声。

学前街111号地块图(1947),图上右下角标注有“蓬莱大戏院”,这是话剧《保卫卢沟桥》的上演地址。(尊府图片)

这样一部带有据说颜色的话剧见证着中国东谈主民抗战的“正在进行时”,也印证了由阿英草拟的《保卫卢沟桥》代序中所说的:“咱们有笔的时候用笔,有嘴的时候用嘴,到嘴笔王人来不足用的时候,便势将以血肉和敌东谈主相搏于战场。咱们不快活作念随从,咱们愿以鲜血向敌东谈主保证咱们民族的永存。《保卫卢沟桥》是咱们在战时责任的运行……”

《保卫卢沟桥》之后是什么?一头是真正的战场,另一头是抗战救一火的戏剧。这部话剧在上海因战火停演,上海话剧界救一火协会于1937年8月20日在卡尔登大戏院召开大会,并决定成立13支救一火演剧队,那时上海的文艺精英们从上海奔赴世界的抗战前哨与大后方,话剧艺术也“从锦绣丛中到了十字路口,从上海深切了内地,从王人市到了农村,从社会的上层渐向着社会的里层”。《保卫卢沟桥》抵抗战初期上海抗战戏剧的进一步欢喜发展,和日后大界限的抗日救一火活动具有极度大的激动作用。

《文摘》月刊《卢沟桥抗战特辑》中刊载的话剧《保卫卢沟桥》同名主题歌。(尊府图片)

《保卫卢沟桥》在其他地区亦有公演。1937年10月,咆哮剧社在重庆连演四天《保卫卢沟桥》,约有五六千不雅众不雅看。据《华西月刊》1937年第13期收录确那时报谈,“此种大场地之戏剧公演,及以朔方官话上演,在重庆尚属第一次,故未及七时,楼落魄即告满座。”据咆哮剧社发起东谈主之一陈叔亮(陈朗)说,“我介怀每一次掌声,我承认这并不是咱们演得若何好,而是中国各人为着抵牾暴力的压迫,为着故国的解放解放而咆哮了。”他还不雅察到,临了一天散伙上演“因为场地小,椅子不够,便有一千多眷注的不雅众在站着看。”

《华西月刊》1937年第13期,陈叔亮(陈朗)所写《自排练到公演》文章片断。(尊府图片)

于伶说:“戏院即是咱们的战场。”当中国现代戏剧走向抗日救一火的实际,戏剧也走向了大众化与民族化,带有动员不雅众性质的抗战救一火剧在1937年迎来喷涌:那时伴跟着卢沟桥枪声的,撤离集体创作的《保卫卢沟桥》,还有田汉所作四幕剧《卢沟桥》、陈白尘所作三幕剧《卢沟桥之战》、张季纯所作独幕剧《血洒卢沟桥》等;淞沪干戈的风浪,立地在崔嵬、王震之所作《八百壮士》中获取反应;1938年台儿庄激战亦有《台儿庄》《台儿庄之战》等剧作登场。陈白尘、董健在其主编的著述《中国现代戏剧史稿》中觉得:“抗日干戈爆发后,话剧体裁创作却以极度大的界限,在东谈主民全球中绽放了一个空前华贵的新形势。不仅作品的数量大大加多,艺术上也有新的发展和冲突。一个时间有一个时间的代表性体裁神态。抗日时期的代表性体裁神态即是话剧。”

《保卫卢沟桥》的创作与排练,在历史的书页中迅速翻过,更多的剧目与抗战履行纷纷涌动,汇注成遒劲而闪亮的抗战史。正如徐煜所说:“上海是戏剧创作高地,不错说之后的抗敌演剧队中的顶梁柱如故这批救一火者。”夏衍在1940年转头三年来的戏剧抗战时曾言,“在千万年青的文化戏剧责任者的军队内部,咱们服气,记录新中国之牵缠与成长的大量的不灭的作品,大量有着伟大改日的作者,还是在胎动中了。”

《保卫卢沟桥》亦为现代东谈主擦亮精神的棱镜。“他们的创作能源来自心中贞洁的情感,为故国和民族呐喊的心扉,否则他们也不可能在几天内完成如斯巨制之作。《保卫卢沟桥》中好多艺术家快活演无名无姓的东谈主,濒临民族大义将我方全身心奉献出来,这种不计名利的派头、把作品写在地面上的精神,值得咱们谨记。”徐煜说。








    Powered by 文枢智库咨询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365站群 © 2013-2025